怎么写人工智能国内外发展现状

AI教程 2024-09-15

怎么写人工智能国内外发展现状

当前,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
在国际方面,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7078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9.3%。国际上发布大模型的企业和机构数量超过 150 家,2023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2 亿美元,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28 亿美元;2023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为 1010 亿美元,预计 2024 年将达 1470 亿美元。由中美形成的第一梯队在多数指标上处于 “断层式” 领先,美国在多数细分指标上均具有领先优势,而中美集聚了全球大部分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和成果产出。2023 年中美总分差距有所拉大,美国创新指数总分超过中国约 22 分,高于 2022 年的 17 分。全球主义正在迅速推进,基于计算系统的相连,世界上的所有数字技术,包括人工智能,都归属于同一个平台。
在国内,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,但尚未形成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。2023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 5787 亿元,同比增长 13.9%。2024 年 1-8 月,全球 AI 应用市场迎爆发式增长,人工智能 ETF(515980)回调蓄势,从估值层面来看,人工智能 ETF 跟踪的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最新市盈率(PE-TTM)仅 35.06 倍,处于近 1 年 1.91% 的分位,处于历史低位。2023 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 3012 亿元,同比增长 21.1%,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 2267 家,同比增长 18.1%。2024 年 9 月,2024 外滩大会探讨 AI 时代的全球新趋势,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全球主义推进,正在推动一种新兴的全球文化。同时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,深度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,能够自动生成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内容,并在内容创作、客户服务、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


2023 年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


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7078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9.3%。国际上发布大模型的企业和机构数量超过 150 家,2023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2 亿美元,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28 亿美元。2023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为 1010 亿美元,预计 2024 年将达 1470 亿美元。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蓬勃发展,截至 2023 年 6 月底,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 3.6 万家,美国作为人工智能的摇篮,其企业数量达到 1.3 万家,占全球总数的 33.6%。全球共有 291 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,分布在 20 个国家。其中,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到全球总数的 45%。尽管在 2022 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风险投资出现下滑,但人工智能企业融资占全球风险投资比重却逐年提升。2023 年上半年,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占全球风险投资总额比重达到 18.9%。

2023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


2023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进程持续推进,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5784 亿元。截至 2024 年 3 月,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 4500 家,已有 714 个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。截至 2023 年底,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已经接近 6000 亿元。中国拥有人工智能企业 4500 多家,约占全球的 1/7。2023 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产出数量位列全球第二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王正表示,当前以大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,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。2023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 5787 亿元,同比增长 13.9%。2019 年至 2023 年,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,2023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是 2019 年的 2.62 倍。

国际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分布


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中美两国引领、主要国家激烈竞争的总体格局。从报告总体排名看,2021 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仍呈现明显的梯次分布。进入第一梯队的只有美国和中国;第二梯队包括韩国、英国等 9 个国家;第三梯队包括瑞典、卢森堡等 13 个国家;第四梯队有印度、俄罗斯等 22 个国家。美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;中国保持较快发展势头,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二;英国、韩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德国等国家之间呈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。中美在第一梯队,从参评国家近三年的名次变化看,美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;中国保持较快发展势头,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二。中国人工智能开源代码量不断增加,2021 年,中国的人工智能开源代码量达到 158 项,2020 年为 139 项。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 500 强分布在 57 个国家,城市数量在 4 个及以上的国家有 27 个。其中,美国有 143 个城市进入 500 强。中国有 42 个城市进入 500 强,城市数量位居第二。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 100 强中,中国有 19 个城市上榜,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超一线城市,其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进入全球前 10。西安创新指数 83.36,位居全球第 23 位。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的十个城市中,美国湾区、中国北京、美国纽约、英国伦敦、日本东京、新加坡新加坡、韩国首尔、中国上海等城市均在列。

国内人工智能政策环境


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,2024 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,2024 年将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开展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,一系列政策描绘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线图。工信部 2015 年就机器人产业开展三项重要工作,一是制定机器人产业 “十三五” 规划,引导行业发展;二是积极争取相关政策,支持机器人研发、应用;三是在重点制造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。2015 年 7 月前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积极推进 “互联网 +” 行动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,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,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、智能终端、智能汽车、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。2016 年 5 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央网信办制定了《“互联网 +”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。2024 上半年,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人工智能政策,推动产业创新发展。各地区政策重点内容在算力与数据方面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在智算中心建设和绿色能源使用上领先,注重智算资源高效联通和绿色低碳发展。南京和杭州在普惠算力供给和数据共享上表现突出,提供算力券和数据开放奖励。资金支持方面,北京和深圳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,分别设立了亿级支持项目和千亿级基金,支持力度和覆盖面广。人才与研发方面,四川、杭州在人才资助和技术研发上政策详尽,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聚集。

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进展


人工智能领域又有新突破!我国科学家构建新型类脑网络,构筑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桥梁。日前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,该所李国齐研究员、徐波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,提出 “基于内生复杂性” 的类脑神经元模型构建方法,改善传统模型计算资源消耗问题,为有效利用神经科学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示例。HeyGen 推出 Avatar 3.0,不再是简单的口型同步,现在支持半身动作匹配,同时虚拟角色可以根据文本自动动态的匹配语音的音调、语气以及面部表情。Runway 推出 “Video to Video” 功能,用户只需上传视频,给出特定的提示,系统就会根据这些提示生成新的视频内容。可以将视频转换成任何风格或者更改视频的背景、光照条件等。李飞飞目前正从斯坦福大学休假,创办了一家名为 World Labs 的公司,专注于通过 AI 构建具有物理现实的虚拟世界。意大利正在学校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,旨在缩小该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在数字技能上的差距。一项新提议的联邦法案要求允许体育博彩的州遵守最低的联邦标准,涵盖广告、可负担性以及人工智能的使用。Vchitect 2.0: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开源视频生成模型,可生成 5 到 20 秒的高清短视频。中国电信在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了完全自主研发、国内领先的星辰大模型,构建了语义、语音、图像及多模态大模型基础框架。目前中国电信面向政务、教育、应急等行业推出 28 个应用大模型,服务行业用户超 6 万个。以应急领域为例,中国电信推出的 “星辰应急大模型” 融合视觉大模型、科学推理、自动内容生成、知识问答、智能交互五大维度能力,为用户提供公里级、分钟级、毫米级降雨预报,助力构建防汛预警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人工智能在国内外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。国际上,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 7078 亿美元,且企业数量众多,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多个国家,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,同时其他国家如英国、韩国、日本等也在积极发展,全球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分布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。在中国,2023 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也达到了 5784 亿元,企业数量超过 4500 家,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创新,从 “互联网 +” 行动到各地的具体政策,都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在技术领域,国内外都有新的突破,如我国科学家构建新型类脑网络,国外也有各种新的模型和功能推出,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进步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©️版权声明:若无特殊声明,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均归AI工具集原创和所有,未经许可,任何个人、媒体、网站、团体不得转载、抄袭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站内容,或在非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。否则,我站将依法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相关文章